ATCC | ATCC跨世代對話 實戰探索旅程的尋寶拼圖

ATCC跨世代對話 實戰探索旅程的尋寶拼圖

22 5 月 ATCC跨世代對話 實戰探索旅程的尋寶拼圖

ATCC實戰探索旅程的尋寶拼圖
企業 X 老師 X 家長 X 學生 X 同儕
十三年來,多少學生前仆後繼組隊參加ATCC,難道圖的只是那全國冠軍的殊榮嗎,也許不少同學一開始是這樣想的。當邁向奪冠之路愈來愈近,似乎離課堂和熟悉生活也就愈來愈遠,晉級的喜悅固然振奮人心,但落後的課業、緊張的親子關係甚至久違的兩小無猜時光,卻也時不時襲上心頭,讓人難免興起不如歸去的念想。
當參加ATCC走到了這個地步的時候,爭取全國冠軍其實已成為讓這趟修煉旅程更加圓滿的錦上添花,往往和當初組隊時的熱血自詡,已非同一層次的心境和體認了,為什麼呢,因為在這不到三個月的實戰探索過程裡,你已然被磨去在校園溫室襁褓中的青澀與自戀,從少不更事到多能鄙事;你赫然驚覺未來職涯道路上還有好多好多必須經歷的挑戰磨難,但手上能用來防身或作戰的武器工具卻寥寥無幾;當然世事也不都那麼令人沮喪,比如說,這一路跌跌撞撞鼻青臉腫地走過後,很有可能因此更加了解自我的志趣所在,進而尋得安身立命的志業;結交到一輩子患難與共的同儕戰友,甚至友直友諒友多聞的業界前輩先進,還有就是在考試與學業外,向父母師長證明自己天生我材必有用的隱藏價值。
如果說人生像塊五顏六色的風景拼圖,ATCC可能僅是無關宏旨的一小片,不過,如果你有心,她也可以是扭轉乾坤的關鍵那片,端視你要用什麼態度去應對,用什麼視角去看待。在看似單純的競賽活動裡,彷彿有張無形的網將彼此交織在一起,伴著期待、關愛、矛盾、不捨和鼓舞等諸多情緒一起來到了競賽尾聲,甚至走進了職場,聽著回憶點點滴滴,我們才知道,原來要成就這趟旅程,路途還真多曲折,真有故事且真不簡單啊。
這次專題,我們訪談了Yahoo亞太區陳琚安副總裁(以下稱Joann)、昇恆昌股份有限公司張勝傳經理(以下稱Markus)、台大管理學院徐嘉利老師(以下稱徐老師)、第十二屆ATCC全國冠軍團隊成員許有執和母親林純如女士(以下稱有執和林老師)、昇恆昌企劃專員張雅慈(以下稱雅慈)、Yahoo Winter Intern張碩涵(以下稱碩涵)以及第十二屆ATCC全國季軍團隊成員黃本松、潘亞培、鄭嘉宇和涂閔昱(以下稱本松、亞培、嘉宇和閔昱),主辦單位在此謹致上深深謝意。
教學相長共創雙贏
每年ATCC都會邀約各產業的知名品牌企業進行議題合作,很榮幸分別在第十一屆和第十二屆首度邀請到昇恆昌和Yahoo兩家企業,讓人同感欣慰的是,他們也在活動圓滿落幕後,從ATCC的優秀學生團隊裡,招募到符合企業嚴格選才標準的新血,而且今年雙雙同意受邀再度合作。回想當年的參賽歷程,如今仍舊印象深刻:
Joann:今年決定以tumblr為議題,願意再次受邀參加ATCC,很主要的原因就是對於去年參加的學生留下深刻且美好的回憶,他們跟先前被貼上刻板化印象標籤的大學生完全不一樣,很有想法,也有表達能力;可能是因為會參加ATCC的學生,本來就是校園裡較活躍的族群;而且Yahoo向來的目標族群都是年輕學生族,透過這樣的交流,更能傾聽年輕人的想法與聲音;此外,Yahoo非常重視能再次受邀參加ATCC的機會,所以,今年在公司內甚至特地成立一個ATCC的專案團隊,不再只是階段性地被動配合,而是有更主動的交流,希望部門主管都能夠跟學生有深度的交流跟互動,帶給Yahoo正面的刺激與能量,來激發新的想法。
Markus:這一次會同意再次受邀,也是因為上一次的美好經驗。以前也覺得台灣的學生是草莓族,並不期待他們會有創新跟突破,實際接觸這些大學生之後,突然發現即便沒進入決賽的隊伍,作品中也有令人驚艷的亮點,甚至可以運用在昇恆昌的其他事業體上,才發現學生並不如想像中的差。昇恆昌是一間既然決定要做,就一定要做到最好的公司,所以有人覺得跟我們合作很累,因為不到最後一刻,都不會放棄改進到最好的做法,我們對學生的指導也是一樣,只要肯學,我們絕不藏私,而且昇恆昌是對新科技、新事物接受度相當高的公司,所以今年再度參加,我們也很希望年輕人帶給我們更多新的、好的想法。
豪願出征闖出名堂
相較於出題的的企業,報名參賽的學生也是ATCC不可或缺的一環,更可說是企業會希望和ATCC合作的主要原因,由於近幾年社群經營和數位行銷已成為企業推廣品牌的重要工具,剛好生活、交友和資訊取得與社群密不可分的年輕族群便成為企業的最想了解的TA。這些參賽同學在企業品牌和熱門議題的召喚下,四處招兵買馬準備大顯身手,憶及當年的激烈戰況,熱情仍舊:
雅慈:我參加ATCC的理由很簡單,就是想挑戰自己,好好學習;過程中的每次腦力激盪,都是對腦袋做最精實的舉重訓練,而有機會跟其他厲害團隊交流,也能幫助我們看到不同的世界。
有執:最早聽到ATCC是透過就讀台大電機系的朋友,是第十一屆Audi組的第二名,聽過他們分享將會面對什麼樣的壓力,以及應該如何組隊,加上之前在學校籌辦論壇時,只要接觸商業的議題,就常聽到ATCC,所以就覺得是國內蠻難得的商業競賽機會,會想要挑戰看看,當然有找到值得信賴依靠的隊友也是原因,因為覺得可以讓比賽更有看頭,激盪不一樣的火花。
碩涵:當初會報名參加首先是想到有機會和企業面對面溝通,並且解決企業面臨到的問題。其次就是在說明會上,對Yahoo的計畫感興趣,最後就是想透過ATCC的考驗,讓企業知道自己有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團隊合作經驗,讓求職履歷更完整。
只是從來我們都只聽到學生的說法,那家長、又或是老師呢:
林老師:其實有執參加競賽之前,我就聽過ATCC了,之前我指導的大陸學生,曾和他校學生合組團隊參賽,當時看她一路過關斬將,非常深刻的體會到這個競賽所需要付出的時間,她跟著我寫論文,卻有段時間沒來上課或找我討論,我就猜想大概忙著比賽吧。
憑良心講,我自己擔任台北商業大學研發長,同樣負責推動學生校外競賽,從師長角度來看,只要是對學生好的,絕對是支持的。但是從家長的角度來看,因為有執正值法律系課業繁重時期,所以聴到他去參與競賽,內心經常陷入矛盾,因為他經常需要跟團隊討論到很晚,難免早上賴床,我就會很嚴肅地提醒他,你的功課非常重要,不要積欠學分;做父母的我們經常跟自己拔河,而他自己也很矛盾、很掙扎。其實我心裡很清楚這個活動能帶給年輕人的意義,創新是必要的,翻轉是必要的,但是做家長的擔心還是無法避免的。
有執:其實說來好笑,那時候就跟媽媽說ATCC很競爭,我們應該很快就會被淘汰,也跟他說課業會兼顧,因為強度比較高相對時間不會拉很長,只是沒想到一直比到最後。
徐老師:現在學生習慣在履歷表填寫參加很多比賽,以為這代表能力很強,回歸到建構履歷表這件事,誰有先回想未來想做什麼?通常都是看到好公司,就做漂亮的履歷表去投遞,其實思考到底人生要追求什麼?才會知道哪些比賽是你必須去參加的,不然,胡亂參加一百個比賽,都比不上一個球隊隊長所展現的leadership來的吸引人。參加比賽是為了讓履歷看起來很豐富,還是想在過程中學到些什麼?我認為同學最需要去學習的,第一是團隊力,第二是溝通力,第三是我們常常忽略的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往往都只看問題的表象,而沒有去探求問題的本質,不清楚問題本質的核心,就不清楚自己有沒有能耐去解決它,就更沒辦法去架構我能學到的東西。
我指導過ATCC參賽同學,也看到企業主管業師指導同學,效益關鍵還是在學生心態,他想看什麼?學什麼?其實大部分的比賽,都是project base,但現實職場百分之八十都是routine job,我不想讓學生對職場有錯誤印象。加上比賽常常讓學生熬夜去完工,這可能會讓他們誤以為只要抱佛腳把事情完成就好,可是真實的職場不一樣。大部分還是很有紀律,我認為真正的職場定位及探索職涯的部分,最好透過從事真正的工作去了解,而不能只是靠比賽。
風雲際會分工合作
同學報名挑戰ATCC,肯定不會只看企業品牌,企業議題往往才是學生們抉擇的關鍵,不過以去年有近70位外籍生的數據來看,國情文化不同、專業領域不同、科系背景不同等都會影響團隊的決定,且聽聽看過來人怎麼說:
本松:其實聽完說明會之後,就決定選海爾,原因是發展空間較大,題目感覺比較好發揮,因為它是新平台要做推廣,不只是做行銷創意的內部企劃,背後又是大集團,資源比較多,這也是我們當時會想找陸生組隊的原因,可以了解中國企業文化。其實跨領域跨文化是一開始就有設定的方向,最早其實是隊長發起的,希望找一些不同背景的人來組隊參賽,才會產生更多火花。
嘉宇:其實我就是透過另一個陸生介紹被找進來這個團隊的,我是從北京考進台灣輔仁大學的正式學位生,對陸生來說,找一個從小到大受他影響的企業,然後卻是在台灣做交流,感覺是非常奇妙的,而且海爾的題目會接觸到不同層級的人,比如大企業,創業的人、學校學生,我覺得是一個多元的體驗。
亞培:在不同地區生長,會產生不同的思考方式,這樣跨文化對我們是很大的幫助,因為我們就是透過不斷地衝擊模式,產生不一樣的想法,至於跨科系也是要避免團隊都用同一套邏輯思考,所以我們就比別人多些人文思考的多元視角。
雅慈:我們團隊也是跨領域,我負責整合大家的idea,同時擔任提報者的角色。
碩涵:因為之前有在BAND實習的經驗,比較了解APP的操作推廣模式,所以我是團隊中的創意發想者。
砥礪精進脫胎換骨
近三個月的參賽過程,其實能走到最後的畢竟是少數,而最後有機會被延攬進企業實習或擔任正職的更是少之又少,但不以成敗論英雄,有付出都會有收穫,不過要付出多少呢?付出換來的收穫又是什麼:
雅慈:記得當時花長多時間在調整個企劃書的邏輯,但是業師指導提供很大的幫助;特別是昇恆昌Markus經理的指導,完全不藏私,企劃書一頁一頁仔細看,再晚還是會發信請我們修正錯誤。透過這樣的交流,我們了解企業是以這樣的角度看事情,而我們又忽略了哪些重要的細節,確實開闊了我們的眼界。我覺得在參加ATCC後自己最大的轉變是變得更有自信,每個隊員都被激發出更多的可能性,突破更多的限制,做出自己都難以置信的成果。
我記得很清楚,決賽當天剛好是我的畢業典禮,但為了決賽,我沒辦法出席畢業典禮,所以最後頒獎時,我在舞台上戴上了學士帽彌補遺憾。ATCC讓我在出社會前就接觸企業,這跟課堂上的學習是完全不同的,其實一開始跟昇恆昌接觸的時候就嚮往能進入這家企業,因為當時不論是企業同仁或主管,都非常用心地指導我們,讓我看到昇恆昌專業熱情的一面,在ATCC結束之後,面試主管在審視我的經歷與特質,覺得我適合加入團隊,於是我很榮幸地直接加入這個大家庭。
碩涵:以前覺得行銷企劃就是要有創意,經過業師提醒才了解企業有資源的限制,這時就要兼顧可行性,這不是一般同學所能體會的。還有我們當時提報的企劃雖有創意,但忽略先找出企業服務或產品的獨特賣點,所以只拿下第二名,這是非常好的機會教育。其實ATCC比賽,時間緊迫,但要做的事情非常多,經過比賽歷練,會設想怎樣讓團隊合作更有效率。這是我收穫非常大的地方,還有懂得兼顧可行性,並且讓團隊合作更有效率,也是我很大的成長。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我在Yahoo的實習工作就是ATCC帶來的直接幫助,因為ATCC而和Yahoo有交集,進而對Yahoo產生極大的興趣,後來透過面試正式進入企業實習,面試主官還是ATCC的指導業師,他對我先前的表現印象深刻,因此獲得錄取。間接的幫助是透過和企業交流互動,有助了解相關產業,另外則是ATCC整個比賽,從發想到企劃書,再到實作,算是完整的Project,這是在求職時,可以有佐證績效的KPI提供給面試企業參考,是非常實際的幫助。
企業又是怎麼看的呢:
Markus:昇恆昌公司用人很大的關鍵取決人格特質,會考量他的態度、積極度,只要肯學就可以教,也願意教,更願意給你機會,雅慈就是最好的例子,當然她自己本身能力也很優秀,現在很多年輕人的能力很好,但有些人的工作態度不對,就少了非常好的發展機會。現在好的員工越來越難找,所以我還是希望學生,先了解自己喜歡什麼,因為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你才會一直投入去做,也願意再精進自己的能力,其實,只要你有好的工作態度,就有被看見的機會。
Joann:我們很高興透過參加ATCC能找到像碩涵這樣的人才,企業永遠都有職缺在找尋優秀人才,這也是Yahoo或其他企業每天的重點工作項目之一,我知道有些學生為了能在面試過程脫穎而出,所以在履歷上面會做特別的準備,我會建議,除了課程專長、社團和課外活動經驗外,應該要想如何能在履歷中完整地去突顯個人特長,要讓面試主管知道同一件事,讓你做和讓別人做的差別,你能帶給整個團隊或職務的貢獻是什麼。
其實我面試員工,反而很少考慮是不是本科系的學生,我在乎的關鍵在於是否對這個職務有想法才是重要的;因為後續的職能都是可以透過工作訓練來強化,重點是你要有心,所以心態問題很重要,一定要先了解自己的興趣及熱情在哪裡?再透過各種管道去學習補強,況且學習從來不是出校園就停止的。
淬鍊成長經驗傳承
競賽結果究竟是殘酷的,但激情過後,到底留下了什麼,頭銜真的那麼重要嗎,過程中帶給同學的啟發又有哪些,最後想給學弟妹的建議是:
嘉宇:參加完ATCC後,比較清楚未來可能會經歷的工作環境,更能了解實務的工作模式,同時和其它隊伍相互切磋,見識到同齡或年長者在不同領域所做的學習和準備,真的有和未來競爭對手提前交手的感覺。我曾和大陸企業經理人聊到兩岸學生的差別,看法普遍一致也很正面,台灣學生的創新力比大陸學生強,還有對事情的表現方式也很不一樣,大陸學生習慣舉學術理論說明,但台灣學生重視自己實踐,在意人與人的交流互動,同時想法更有創造力。
我相信比ATCC只要肯付出,收獲肯定比你想的多很多,這對陸生是很好的機會,其實陸生在台灣有很多限制,很多大企業陸生是沒辦法實際接觸的,也不能去打工或實習,透過這個機會,可以和很多優秀的企業進行交流,既然都到台灣讀書了,除了接觸人之和環境外,更應該多體驗其他更有建設性的事情。
亞培:比較像是走出學校看世界,會發現來自台、政、清、交或是文化、實踐等不同學校的同學或是來台灣交換的外籍生,每個人都在為自己未來做準備,和每一個為未來努力的學生互動,可以學習到很多東西。我會建議學弟妹要參賽的話,還是同校組隊較好些,當時我們堅持找同校學生,因為在時間上、溝通上的配合度會比跨校組隊好,還有既然要比就認真比,每個階段都會有收穫的。
因為這次挑戰海爾的議題,有機會赴青島海爾總部交流觀摩,我體認到對岸也許是目前國際最大市場,但兩岸學生都不應該給自己設限,自己有自己的伸展台,台灣是科技小島,有自己的優勢,對岸確實也是有很好的發展機會,只是對我來說,不會只把視角局限在台灣;像嘉宇,我想她也不會只局限在在大陸。
閔昱:海爾給我們的議題是關於創新,這類型議題學生比較少接觸,所以過程中有機會和企業人士、中研院、經濟部接觸,也讓自己想法更成熟,思考態度更多元。
本松:參加競賽除了學到經驗,了解職場運作生態,對心態成熟度也有幫助,競賽的另一個層面就是實習,能有這樣的態度對未來職場的幫助絕對是正面的。
有執:以前我們一般在學校做分組的報告都只是做完交出來就好,但是在ATCC,當我們比到某個階段,就算遇到瓶頸也會很努力找解決方法,想要努力把它做到做最好,像我們在辦許願台大的活動,我們非常投入在裡面,因為看到校園同學因為這個活而改變,改變原本比較疏離的成果,這時就覺得非常有意義,到後來會願意花更多時間投入,希望能夠盡善盡美,做到最好。
雅慈:建議參賽的同學,享受每個當下!每個過程真的都可以學到很多東西,很累很辛苦是必然的,尤其是和隊友一起發想創意,卻好幾天都想不出來,但其實回過頭來看,還好當時即使很累的時候,我們也沒有忘記當初參賽的初衷,就是想要好好學習;還有要求自己,每一本企劃書,每一次提案,都要求以最好的狀態呈現。
碩涵:我建議在ATCC裡,不要把自己當學生,而是把自己假想成企業主或公司的員工,這樣才能以他們的立場有條理地設想每個因素,還有要記得可行性是企業很重視的環節。最後就是把在短時間想出好創意,當作很好的Training,未來職場也會面臨同樣的狀況,所以學習做好時間管理;別忘了,把握機會與企業人士做深度的交流,更能了解產業現況。
肺腑之言點滴在心
長江後浪推前浪,溝通和傳承是ATCC最重要的核心價值,企業願意撥出寶貴時間和同學們互動交流,並將實務經驗和人生智慧傳承給年輕世代,其價值比什麼都珍貴了,這樣無私的利他精神,十三年來,一棒接一棒從不間斷:
Joann:因為ATCC是一個系統化,制度化的過程,在這樣一個模擬真實的商業環境裡,學生必須做好準備,去經歷職場的過程,去磨練職場上所需的技能,特別是那些能進入複決賽的學生團隊,不只要會寫企劃案,更要上場完整清楚表達,有不少人很會寫卻未必會表達,這些都是很好的磨練;所以,到最後能勝出的團隊,我相信不只是靠創意,更懂得善用團隊分工,讓每個人發揮所長,學習如何團隊合作對學生而言就是很實質的幫助。
近年社會氛圍給了年輕人非常好的機會與舞台,我們發現年輕人發聲的管道變多了,也懂得掌握社群媒體的發言權,去發揮影響力,而學生是跟著網路世代成長,比其它世代的人更熟習網路媒體的運用,我非常鼓勵也很看好年輕人將他們最有創意的想法結合網路媒體發揮影響力。我們看現在社會上氛圍的轉變,對年輕人是越來越有利,不論是政府機關或民間企業,都已經開始大幅晉用年輕人才,年輕的經理人越來越多,因為現在看中的就是年輕人是否有爆發力、想像力,甚至懂得運用網路媒體產生影響力;所以,請所有的同學們,正視自己目前正在絕佳的機會上,一定要好好表現,好好發揮,讓自己被看見。
Markus:其實這些學生的質都不錯,透過和業師交流與互動,讓這群學生經過調教之後,知道哪些想法可以被落實,也能藉以懂得工作方法,甚至感受到企業栽培的用心,我覺得這是對他們最大的幫助。我會建議同學們從找一個你真的有興趣,會做得好的事情著手,從中找到可以發揮的空間,因為這樣才能做得長久,我本身因為愛研究數學解題,這個興趣訓練了我非常好的邏輯思考能力,我認為把有興趣的東西做到個中翹楚,你就會有一片天;其實不需追求流行什麼就讀什麼,什麼又才是熱門行業,因為自己不感興趣的東西絕對不會長久。
如果同學想挑戰ATCC,就先找一個你有興趣的題目,也找一個有興趣的企業,這會是一個很好的開頭,先不管企業受歡迎的程度或題目難易。提案需要各方志同道合夥伴的投入,找到適合的隊友,做事情才不會綁手綁腳,最後要想讓企劃更有可行性,更有效益,首先搞清楚企業為什麼要定這個題目,一定有他的原因或目的,腦袋中一定要有這樣的願景,才能有辦法去訂出一個很明確的策略,然後才會有方法。
我們也不妨聽聽看老師和家長怎麼說:
林老師:站在教育的立場,其實我們很擔心下一代的未來,透過這樣教室外的活動參與,讓他們有解決問題的能力,我知道這是非常的重要,像我自己的小兒子,因為念的是工商管理,又有意從商,我就非常希望他參加ATCC,他也非常崇拜自己系上曾經參加的學長姐,這是非常好的磨練。有執在經歷過ATCC的洗禮後,最明顯的改變,就是他高度認同教室外的學習,他會自主地安排過去沒有嘗試過的做法,懂得作好生活上的安排、時間上的安排。小孩子終就會長大。我們認同他去做嘗試,因為未來要對自己的人生負責。我現在看到的就是他為未來的路在積極努力,我現在看到就是這樣子,他比以前更成熟了。
我自己的工作平常也是在幫企業與學生尋找合作的平台,也是幫學生找尋機會,那些指導他們的業師,對這群年輕人有非常大的啟發和幫助,當我看到他們做出來的投影片簡潔乾淨俐落,這已經超乎一般大學生的程度,證明他們在這裡學到很多是在學校學不到的。其實我很感謝ATCC給台灣年輕學生機會去實踐創意,對比大陸學生的積極度,台灣學生一定要走出去。
徐老師:參加ATCC對學生的幫助主要是在態度上面,因為學生平常所學都是來自書本,在職場上面不一定能如法套用,參賽是讓學生有機會接觸原來職場上的人是這樣在想事情的,可以幫助他們調整看事情的方法及與人相處的態度;至於求職的幫助則取決於學生決定參加比賽的心態而定,如果他想從中學習職場要求的團隊合作能力,或者是解決問題的能力,他有機會學習到;可是如果只是想在履歷表填上「我參加過ATCC」,這就不是該有的心態了,因為想提升求職能力,或學習職場能力的人,不會在乎ATCC的名次,在乎的是過程能學到甚麼?如果焦點只是擺在一定要得名,這樣並不會有太大收穫的。

No Comments

Sorry, the comment form is closed at this time.